核心提示:只做人生計劃中簡單的部分,拒絕去做更加復雜的另一部分的鴕鳥心態,才是很多人在步入中晚年以后,還在為生活和家庭疲于奔命的根本原因。
這個暑假刷屏的熱劇《小歡喜》,以3個家庭備戰高考的故事,讓很多人再次重溫了當年被高考壓力支配的恐懼。
劇中的3對父母在拼盡全力應對孩子高考的同時,也被中年危機追著跑,很多人說這劇真實得過于殘酷。
要說真實,菜導并不否認,但要說殘酷,劇中設定的家庭條件,其實已經過濾掉很多殘酷因素,可以說是相當理想的狀態了。
劇中的3個家庭,都是北京戶口,有車有房。
一家住在價值千萬的高檔樓盤;一家是高官家庭;一家是..教師,手里囤了五套學區房。
和絕大多數中國家庭相比,劇中這三家已經是金字塔頂端的幸運兒了。他們的孩子,也早就贏在起跑線上了。
如果你看過紀錄片《父親》,看到窮人如何一手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持續貧窮。你才會發現,和現實生活中社會底層家庭的奮斗相比,《小歡喜》的焦慮要溫和太多了。
1、《父親》的主角,是來自農村的父親韓培印和兒子韓勝利。
2002年,兒子韓勝利被西安的一所大學錄取,成為全村的驕傲。
但面對一年六七千的學費,韓培印一家陷入了困境。因為家里的四畝地,只夠維持一家的吃喝,沒有多少存余。
韓勝利甚至想過放棄大學外出打工,但父親韓培印不同意,他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為此,韓培印賣了糧,賣了牛,把家里值錢的都賣了,湊齊了兒子的學費,但生活費和來年的學費,還沒有著落。
韓培印決定和兒子一起去西安,兒子上學,他打工掙錢。
韓培印當農民工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左右,每月自己留150元,給兒子的生活費是200元。
對于自己,韓培印能省則省,吃的是從家里帶來的饃,住的是和9名工友合住的城中村,枕著磚頭并排睡覺,平攤下來每月才二三十塊錢。
但即便是這樣,韓培印還是沒能存下錢來,為了兒子的學費、生活費,韓培印幾乎把能借的親戚工友都借遍了。
對于兒子,韓培印的叮囑是“資料少買點”、“不要不買也不要買太多”、“不要吃得過好”。
按照200的生活費標準,韓勝利每天早餐1塊錢,午餐2塊錢,隔兩天犒勞自己吃一次肉,一天的飲食成本控制在6元之內。
課余時間,韓勝利就在校園里撿塑料瓶,1毛2毛地攢生活費。
導演問過韓勝利為什么不去兼職,他說父親不許,父親希望他專心讀書。
韓培印有個小本子,他經常在上面寫一些對于未來的美好希望:
“今天的付出是為了明天的回報,如果不是為了明天的回報,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付出,這是一個道理?!?
“我兒勝利啊,如果沒有你的努力,你考上大學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父親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希望你早日成才,那才是你的驕傲,也是我的驕傲?!?
“父親一定要在2013年前后,也就是在父親的60歲前后,一定要和你媽,我們全家到北京去好好玩幾天,到時候,我們大家都有錢……”
2、盡管日子艱難,但父子還是在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中堅持了下來。
終于熬到韓勝利畢業這一年,但與之而來的,卻不是韓培印想象中的出人頭地,而是來自現實的沉重一擊。
招聘會那天,韓勝利在會場來回走了兩小時,一句話也沒說。
貧困的家境和父親的高壓式教育,讓韓勝利變成一個內向的人,幾乎沒有社交能力。
此外,韓勝利還有一個硬傷,雖然他學的是和信息技術高度關聯的通訊專業,但他的電腦操作水平幾乎為零。
因為在父親韓培印眼里,電腦是讓孩子墮落的洪水猛獸,一直不允許韓勝利接觸。
在求職屢次碰壁后,韓勝利說:找不到600一個月的工作就找300的,只要有人要就行,或者就去做服務員、做保安、做保潔。
記者問他,你如果大學畢業就從事這些崗位的話,你的父母能接受嗎?
韓勝利回答:他們不能接受也必須得接受,因為這就是社會的現實。
1年后,韓勝利前往青海裝寬帶,月薪600元;再3年后,韓勝利回西安找了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
而中學畢業就去深圳打工的女兒韓明利,都已經有三四千月薪了。
對此,韓培印想不通,也很難接受。他甚至開始懷疑,讀書是沒有用的。
其實也不是讀書沒用,造成韓勝利教育失敗這個結局的,其實還是父親韓培印自己。
是韓培印以自己的眼界和價值觀,親手把兒子韓勝利從啥都不懂的窮人,培養成讀了點書的窮人。
3、菜導今天聊起這部紀錄片,一方面是感慨不同階層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投入上的天壤之別。
富人愁的是怎樣確保孩子通過良好的素質教育進一步鞏固自己給他們打好的經濟基礎,爭取在社會階層上再邁進一個臺階。
窮人則想的還是.傳統的那一套勤學苦讀、光宗耀祖的套路,把上一代人突破階層壁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另一方面,菜導在看完以后,覺得韓勝利的故事背后體現出來的思維邏輯,也經常出現在我們普通人的理財過程中。
韓培印之所以把韓勝利從無知的貧窮供成了書呆子式的貧窮,是因為他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固化成了一種重度的路徑依賴。
在這種重度路徑依賴的影響下,韓勝利雖然念完了大學,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質上都還是延續著父親的那一套。
畢竟父親確實辛苦,而人又天然具有保持現狀不變的慣性,所以才讓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了如此深刻的影響。
從紀錄片中,你可以看出:對于父親的各項要求,韓勝利全部遵從、不做任何去改變的努力,.終徹底麻木,走進被“廢掉”的深淵。
就像過往十余年的理財剛兌,讓無數人養成了旱澇保收、閉眼躺賺的路徑依賴。
這兩年因為資管新規開始陸續打破剛兌了,就有人開始罵罵咧咧不適應了:
剛兌是打破了,但銀行和基金公司卻旱澇保收,憑什么?銀行都要破剛兌了,金融體系是要崩盤了嗎?投啥都不保本保收益,這不是坑人嗎?
實際上,剛兌這個玩意本就是中國金融界獨創的,從根本上違背金融市場根本邏輯的玩意,早晚都得打破。
與其在那哭天搶地,還不如早點轉型適應。
另外,相當一部分人在習慣了路徑依賴以后,還會有另一種后遺癥:只愿意接受無腦的信息,只愿意爭取唾手可得的滿足。
就像韓勝利,明明也是個正兒八經的大學生了,對于人生和工作的規劃,卻還是無腦到有點錢賺就行,不和別人比,更不和初中畢業的妹妹比,裝個寬帶賺個千把塊也可以。
而相當一部分人對于理財的態度也是一樣。
問題永遠只有兩個:這個能投嗎?投了一定穩嗎?
確實,理財投資是個非常反人類的事情,需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越來越多。
所以很多人覺得:與其費盡心思去琢磨,不如簡單直接要個答案。
畢竟在這個不斷洗牌的世界里,每個人或多或少覺得知識不夠、能力不夠,與其天天在那無休止地焦慮,不如當一個理所當然的伸手黨。
但這樣真的就夠了嗎?徹底放棄對于自我理財能力的培養,真的可以嗎?
答案是否定的。
如今的理財,確實已經變成了一種必須通過長期的規律消費支出和持續的科學投資才.終有所收獲的艱難歷程。
但如果你不邁出這一步,就永遠都只能在市場的波動中瑟瑟發抖,毫無應對的辦法。
有的人掙扎著邁出了..步以后,卻又因為惰性的干擾或畏難情緒使然,哪怕嘗試去學習,.終也淺嘗輒止。
就好像紀錄片中的韓勝利,撿垃圾賺錢雖然慢,但畢竟簡單。出去兼職打工來錢雖然快,但要突破性格缺陷,應對更復雜的人、事、物,太復雜了,還是算了吧。
這種只做人生計劃中簡單的部分,拒絕去做更加復雜的另一部分的鴕鳥心態,其實才是很多人在步入中晚年以后,還在為生活和家庭疲于奔命的根本原因。